在开始今天的话之前,潘某人SEO先给大家分享一个故事:1996年,艾伦·索卡尔(Alan Sokal),美国理论物理学家,纽约大学教授。撰写了一篇题为《跨越界线:通往量子引力的变换诠释学》(Transgressing the Boundaries: Towards a Transformative Hermeneutics of Quantum Gravity)的“伪论文”。
混合真实物理学概念(如广义相对论、量子引力)与毫无逻辑的后现代哲学断言(例如“量子引力证明社会建构主义”)。引用大量后现代理论家(如雅克·德里达、让·鲍德里亚)的语录,但断章取义。使用学术术语堆砌,但论证完全脱离科学逻辑。得出论点:“物理现实本质上是社会和语言的建构……量子引力具有解放性数学的潜力,可颠覆资本主义霸权。”索卡尔将论文投给知名文化研究期刊《Social Text》。尽管论文内容自相矛盾、逻辑混乱,且未提供任何实验或数学证明,仍被期刊接受,并于1996年春季特刊发表。
论文发表后,索卡尔立即在另一本杂志Lingua Franca上发文自曝“钓鱼”行为,声明该论文是故意捏造的“学术恶作剧”。“索卡尔事件”是一个经典的实例,它完美展示了即使在高水平学术领域,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如何通过包装权威性、滥用术语和迎合特定群体偏见而被人采信。
为什么会发生这种事
人们面对未知内容时选择相信的现象,是一个涉及心理学、社会学和认知科学的复杂议题。认知闭合需求、情感补偿机制、确认偏误、群体极化效应等诸多因素,有趣的可以进一步的去了解。
尤为明显的是确认偏误,当未知信息与既有认知框架契合时,选择相信可能性的可能性会极高;有研究发现,用户在未知领域遇到观点时,若所属社群75%成员认可,个体相信概率达81%,即使存在明显逻辑漏洞;权威机构信息的信任度通常超过个人判断,当和自己判断发生对冲的时候,会选择质疑自己然后选择相信而不会去求证。
并且这种事情每天都在身边发生着,如,广告中穿白大褂的“专家”推荐保健品,观众会因权威形象快速习惯性接受其观点话术,很少有人质疑其观点、甚至是身份。人们倾向于相信表现出自信、专业姿态的人(如穿白大褂、使用术语、语气坚定),即使内容存疑。这种“权威光环”会降低听众的批判性思维。甚至是术语堆砌:复杂术语或数据制造“知识壁垒”,让人误以为内容高深可信。
如何避免自身陷入其中
比如这些年来网络谣言越来越猖獗,自如以来就有“人言可畏”、“一人成行三人成虎”。若观点被多数人或“权威”支持,个体会因害怕孤立而选择盲从(如网络谣言被转发多次后更易被采信)。那么我们又如如何抵御,避免自身陷入其中。
首先我们对于任何事物要持有质疑的态度,及时自己觉得有道理的也不可以去相信,来自直觉判断就如上述所述并不可信,即使是权威也不要轻易去相信,任何人做任何一件事都有其目的。
甚至可以每次自问一下,话是谁说的?是否有利益关联?论证是否偷换概念?样本是否具有代表性?是否有数据支撑?是否能进行考证?做出判断的时候必须要基于可考证的数据及知识体系,去做出判断,永远不要主观臆断,要自己的思考分析来鉴别。如果懒得思考,那么直接选择不相信即可。
SEO中的应用
SEO重在内容的生产,正是因为这种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也可以让人深信不疑;所以很多时候,内容的质量是很难评判的,用AI快速生成的内容,只要阅读下来的感觉比人工撰写的更加容易说服人,大多数用户也是会以自己的直观感受去做出决定。
甚至我们在使用AI生成内容的时候的,自己都会觉得感觉比自己写的还要棒。所以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,虽然不道德,但是在法律允许的框架下,合理的使用也不失为一种神操作;并且在AI出现之前,一本正经胡说八道的行为已经侵入生活的方方面面。
结语
希望大家从此刻起,做一个聪明人,有判断力的能人,自己可以不是那个胡说八道的人,但是决不能成为一本正经胡说八道的受众群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