随着生成式AI技术的普及,大量网站开始采用人工智能批量生产内容以提升运营效率,AI工具能够高效产出大量文本、图片甚至视频,帮助站点快速填充版面、覆盖长尾关键词,其多语言能力和数据驱动的优化策略也为SEO带来了新机遇;另一方面,搜索引擎对内容原创性、逻辑深度和用户价值的要求日益严格,低质重复的AI内容可能因缺乏独特见解、事实错误或过度优化而被算法识别并降权。
搜索引擎对于AI生成内容的态度
首先要知道搜索引擎对于AI生成内容的态度,这直接决定了AI内容用于seo优化的可行性。根据多方信息综合判断,搜索引擎对AI生成内容的态度并非简单“打击”,而是通过技术手段和规范实现更大价值的获取。
如谷歌搜索引擎,关注内容质量而非生产方式,AI生成内容只要满足E-E-A-T原则(专业性、经验性、权威性、可信度),即可获得正常排名。批量生产的低质内容(无论AI或人工)、关键词堆砌、误导性信息。
打击低质内容,非AI本身
搜索引擎(如Google)会针对重复、逻辑混乱、虚假信息等内容降权,无论是否为AI生成。例如,AI生成的抄袭文本或误导性医疗建议会被算法识别并处理。
如大家熟知的搜索引擎打击内容采集行为,但是却很多采集站点的排名依然很好;但是如果你仔细阅读相关规范你会发现,打击的是低质量采集,而不是所有的采集行为,只要能对于用户有价值的内容,都是搜索引擎所需要的内容。
本质上这都是一件事,不管是人工、采集、AI生成,都同样会面临低质量的内容,区别在于AI生成效率高,会放大结果。
合理利用AI工具
人机协同才是最优解,用AI覆盖基础信息,人工赋予其独特的价值,而不是滥用AI简单粗暴的只要数量的批量升级,和之前的批量采集一般。将AI用于灵感启发或效率提升,而非完全替代创作。例如,用AI生成初稿后,人工深化观点和情感表达。
将人工优化的优质内容重新投喂给AI,训练行业专属模型,可以让生成的内容更加精准,同时可以拥有更高的独特性。通过这种方式,既能保持内容生产效率,又可降低搜索引擎惩罚风险。
主动标识
但是我们需要知道的是任何事情都是有提前条件的,不同领域、不同性质的内容,搜索引擎对于AI生成的包容度必然是有区别的。如,一些新闻类、知识类等领域,对于内容的要求的权威性、准确性有着很高的要求,滥用AI生成不仅仅会对于seo优化带来风险,同时也会有法律风险。
因此,对于AI生成内容时需要注意其社会影响,切勿恶意违规使用,这是非常关键的,最好在内容页面,主动标识AI生成的创作信息,既能帮助用户分别内容来源,也能辅助搜索引擎识别内容(在文件元数据中嵌入机器可读的标签,如AI_Generated: True,便于搜索引擎分类),同时也可以一定程度避免法律风险。
《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》将于2025年9月1日起施行,该办法由四部门联合发布,明确规范AI生成内容的标识要求,以遏制虚假信息、推动技术健康发展。